查看原文
其他

郑联盛:他国办卡记

jjxjcz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3-08-27





作者简介


郑联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8年第1期(总第79辑)


全文4810字,阅读约需11分钟


他国办卡记


前不久,笔者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到加拿大进行学术访问。到了他乡学习和生活,想必银行卡是必备的工具。


抵达加拿大的第一周,笔者就到当地银行开具账户并申领银行卡。有机会“享受”一下发达国家的银行服务,也可以很好地和国内的银行服务进行了些许对比。


不过,由于人生地不熟,所接受的机构、人员和服务或许不具代表性,权当是个人的经历。

1

预约或不预约

加拿大银行业基本是五大银行主导的格局,分别是加拿大皇家银行、道明加拿大信托银行、加拿大枫叶银行、蒙特利尔银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英文缩写是CIBC,乍一看以为是我国的工商银行。


有意思的是,加拿大的银行机构网点呈现扎堆的现象,围绕着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周边有3-4家银行网点以及设在一些商店中的ATM。从服务便利性上,这种安排确实有合理之处。


外国人经常一周去一次超市,顺便再去银行办事情,一趟解决相关需求。不过,和我们国内相比,网点分布和便利程度就不可同日而语。到了国外,才发现什么叫做方便。


以前,大概了解到发达国家的银行服务需要提前预约,当然后面的生活工作中亦亲身体会到医生、牙医、教授等更加需要提前进行预约。个人非常喜欢这种预约文化,主要是以前工作生活一塌糊涂,很多是由于没有计划安排所致。


初到加拿大,想尽快办好电话卡、银行卡等的心情是十分急迫的。


一方面是由于有了电话卡和银行卡,生活会更加方便;另一方面留学基金委要求10天内要向所在地大使馆或领事馆报到,联系信息和账户信息是必须的。


由于出去超市买东西,发现超市边上就有银行网点,就想是否可以碰运气试试去开户。


笔者没有预约就堂而皇之到了一家银行去开户。进去一看,这银行分支机构根本不像银行,办公场所是开放式的,柜台服务人员是站着和顾客交流、办理业务的,二者之间没有国内那道玻璃。


或许是平时关注金融操作风险的缘故,第一个念头就是这银行怎么不怕“抢劫”,后来发现可能是自己“小人之心”了。其实,这道玻璃门最为本质的是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任。

2

客户的感觉

一个金发碧眼但有点富态的工作人员马上迎了上来,欢迎我来银行并问我今天过得怎么样,估计是初中英语背得太熟练了, “Fine, thank you and you”就出来了。


她问我需要办什么业务,是否进行了预约?但是,我是“临时起义”,没有预约。她就告知,预约的客户具有优先权,我需要等前面客户办完之后才能办理业务,我是选择等待还是预约时间下次再来?


既来之,则安之,当然选择等待办理。看看柜台三个人办理业务,排队就两人,估计很快就到我。


但是,有点失算了,一等就是半个小时,瞬间觉得发达国家的银行服务也是一般一般呀。不过想想国内的等待经历,加上自己没有预约的那一点点自责,心情就平静很多。


轮到我办理业务的时候,是另一个金发碧眼、年轻貌美、高挑干练的工作人员接待我。得知我要开户,就领我到她的办公室。


首先要了我的资料,银行开户需要护照、签证(主要是加拿大的“大签”)以及住址信息,她似乎特别注重住址信息,还特意强调了地址和邮编。加拿大的邮编是和每一个建筑一一对应的,邮编基本等他同于地址。


随后,还问我要不要喝点东西,有咖啡、茶和水。虽然我喜欢喝茶,但是,到了人家的地盘,入乡随俗,要了杯咖啡。


虽然,办公室不大也不豪华,咖啡也不是那么好喝(主要是我不爱喝的缘故),但是,一种“高净值客户”的感觉油然而生。


主要是这种开放式的办公和交流方式,让我觉得像是一个“有模有样”的客户。后来一想,我就是客户呀,虽然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小客户而已。


但是,平等的金融参与权不应该就是每一家银行应该提供给我们的吗?

3

账户的谜团

她向我介绍加拿大账户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支票账户(chequing account),一种是储蓄账户(savings account),巴拉巴拉一大堆介绍,感觉好多种账户,她介绍半天都说不完,就挑和我比较相关的账户类别说。


由于自己英文不好,没太听懂啥意思,二者啥区别。大概就是支票账户可以随便用,不限制次数,利率很低,每个月有服务费;储蓄账户是每一分钱都有利息,利率比较高,但是,使用次数有限。


可以只开一种账户,或者两者多开。当她介绍储蓄账户时候,她说得特别慢且特别强调,看她那种感觉真是好好,好像是她自己得到每一分利息一样。


心中一直有的小贪婪主导了我的决策:平时需要用银行卡机会很多,所以需要次数不限的支票账户;真是希望每一分钱都有利息,而且是更高的利息,所以需要储蓄账户。


不过,这个时刻确实有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加拿大的账户体系怎么这么高深?


由于语言问题和业务细节,需要确认的内容比较多,或许这也是银行服务的必经程序,我们两人为账户沟通超过30分钟。


不过,对方非常耐心,非常友善,老是肯定我“awesome”。以前看过甄嬛传,知道awesome是可以翻译为“极好的”。


确认好我的需求和银行可以提供的匹配服务之后,就开始填表。这个相对国内来说好像复杂了很多,一会说这个需要我确认,一会说那个需要我知晓。填好表格之后,对方输入他们银行的系统,打印出来一个正式的开行材料。


她又在上面又划又画的,估计是提示我需要注意的重点条款。双方确认没有问题,就让我再等几分钟,银行卡就办好了。这个过程又是大概20多分钟的时间。


我在这边办一个银行卡加上等待时间大概是一个半小时,真正办理的是时间大概是1个小时。不过,听着“awesome”,喝着咖啡,时间好像很短的样子。

4

盈利的模式

毕竟自己算是一个学习研究金融的准专业人士,享受了这么好的服务,我想到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这银行怎么赚钱呢?


首先,看看这个谜团式的账户体系和它的盈利模式。


我学习了银行给我的资料,才发现这个账户体系真是好复杂呢。支票账户分为六类:全能支票账户、无限交易支票账户、有限交易支票账户、便利交易支票账户和学生支票账户。


全能支票账户是支票、本票和其他所有交易均免费,但是,每个月管理费高达29.95加元。


银行职员给我推荐的就是无限交易支票账户,每个月可以无限制在柜台和ATM存取款(ATM取款需要服务费?


遗憾的是,在一定情况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每个月管理费是15.95加元。如果支票账户的每日存款余额超过4000加元,管理费可以豁免。


有限交易账户是每个月只能有25笔(网上银行无限制),每个月管理费是10.95加元。


便利交易支票账户管理费更低,但是,每个月只能在柜台或ATM交易12次。对于学生是较大的优惠,不收取任何管理费,不过,每个月交易笔数最高为25笔。


我把国内带过来的现金都存到支票账户里面,免除了第一个月的管理费,后面再要维持每日余额不低于4000加元就十分困难了,没办法只能忍痛被收管理费。


对于银行来说,这个管理费是不小的收入,这也是一些国外银行非利息收入比重较大的重要原因。


其次,来看看银行如何进行存贷款定价和获利的。


后来发现我那个每一分钱天天有利息的账户叫做Every Day Savings Account。


在这个账户中,不同额度存款的利息是不一样的,分为低于1000加元、不低于1000加元到低于5000加元、不低于5000加元到低于1万加元、不低于1万加元到低于2.5万加元、不低于2.5万加元到低于6万加元以及不低于6万加元以上等六类。


本以为这么细分就是为了给我们更多“消费者剩余”,但是,奇怪的是每一档的年息都是0.05%。没看错,是0.05后面还有一个百分号,这就是每一分钱能够赚到的利息!


一看到这个数值,心中那个忐忑啊!储蓄账户其实还有更多的类别,比如,高息储蓄账户(High Interest Savings Account),利息有多高呢?低于5000加元的利息为零,不低于5000加元的多个类别利息都为0.5%。


还有一个超高息储蓄账户(Premium Savings Account), 低于1万加元的年息是零,不低于1万加元的年息是0.75%。哇,真是超高的利息!比高息账户的利息高出50%。


再看看贷款是怎么定价呢?由于加拿大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各个银行可以在监管当局的监管之下对自己的利率进行定价。


我银行账户所在的银行每隔一段时间根据经济和政策变化对贷款利率设置一个基础值(Prime Rate),我开设账户时的基础利率是3.2%。


我掐指一算,如果我找这个银行贷款,即使按基础利率定价,那么,银行从我存款和贷款中间赚取的利差是315个基点。对于超高息储蓄账户客户,利差也有245个基点。


我后面也查了查其他银行的个人零售业务,利差水平基本大同小异。和一个朋友一起看汽车贷款,发现汽车抵押贷款(除了银行之外,汽车金融公司是这类业务服务的另一个供给者)利率是6.9%,这个利差算下来是比较惊人的,但是,这类汽车金融公司与汽车厂商、销售、保险等组成“一条龙”服务,很多人愿意为此付出高价格。


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是1.5%,一年期贷款利率是4.35%,利差是285个基点,和加拿大的银行相比较,两个银行的利差水平基本是相当的。


当然,贷款和综合金融服务可得性则是另外一个议题啦。


另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关于信用卡。


本来以为国内有很多张信用卡,还有一张国际信用卡(以交易时点汇率结算,不收取任何费用),在这边办信用卡就显得不太必要。后面发现,办一张本地信用卡是多么英明神武的决定。


加拿大有的商店根本不收信用卡,比如大家都很喜欢去的一家中国超市,还有的商店只收Master信用卡,这个市场真是被有效细分。


但是,这种细分市场对于消费者是不太方便的,为此极其想念国内的支付宝和微信。


和国内一样,加拿大各个银行信用卡类别也是五花八门。对于我们外来户,有一款具有租车保险功能的信用卡被社会各界强烈推荐。我在一些访问学者的经验介绍下,我也准备申请一张。


这次学乖了,预约之后再来办理信用卡的,免了等待的时间。银行职员说,由于有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我可以算成有稳定收入的人(真心感谢留学基金委,不然就是一个没有稳定收入的人),基本可以成功申请本地信用卡。


但是,新来的学生、访问学者等等都属于没有信用背景和细致记录的人,所以基本只能给500加元的额度。我没有听错,的确是“Five-Zero-Zero”。


银行职员问我做什么,在什么单位,有没有名片。感谢自己从国内带了一盒名片来,这是截止目前唯一一次的有效使用。


银行职员说我有稳定收入,工作单位似乎比较稳定,我的职位非常不错(Associate Professor,极其感谢银行这姐们如此肯定我们职位的价值,殊不知我们可是可怜的“青椒”,我还是已经拿着保温杯的油腻“青椒”)。


所以,建议我可以尝试将信用卡额度从500加元升级到1500加元。幸运的是,竟然申请成功。这让我大为感慨:相信自己!


银行如此信任我,我就再想我又能如何“回报”人家呢?除了多用他们的信用卡之外,我能不能给他们带来点啥收益。


我全面、认真、仔细地阅读了银行给我的信用卡资料说明:


一是信用卡免息期最高达50天;


二是信用卡包含租车保险(虽不是全险,但想想每次租车保险费可能要120加元,你就会十分感激这款信用卡);


三是第一年没有年费(面对大部分服务需要收费的情况,免年费搞得我有点不习惯、不适应、不好意思)。


根据这样的描述,除非是我逾期或者违约,银行基本没有机会赚我的钱,基本是为我免费服务。


逾期收取的利率是多少呢?13.99%。和0.05%的储蓄利率,3.2%的贷款利率,13.99%是不是有点高呢?这就是信用的价值。


这么高,我可以不还吗,违约算了。当我和一个朋友说这个事情的时候,他说:这种情况在加拿大生存是需要想象力的。


国内比较经典的一句话:在电视剧里面,基本就是活两集。这就是信用的价值。


我也问银行的人,信用卡是不是不赚钱呢?她说,是的,单纯信用卡业务基本是赔钱的,但是,如果客户认同银行的服务,第二年还会继续用银行的信用卡,就有年费收入,后面的消费贷款、抵押贷款以及其他服务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收入和利润。


不过,我可能需要说:对不起。因为一年后你要收我年费的时候,我可能已经离开了----没有留下一丝费用。


银行职员说:没关系,我们银行很乐意为你服务。一听这个,银行门外20厘米厚的雪都被我暖和起来的心融化了!


简而言之,到了加拿大,看到他国银行理念、业务、服务等的种种细节,和国内比较起来,优势和劣势都有。


在国内多家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的银行甚至是股份制银行面前,加拿大银行的规模(即使是五大银行)也要靠后站了,但是,信任、平等、服务、信用等等这些简单的词汇我们可能还要学习领会很久。



郑联盛: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小窍门

郑联盛:汉堡包与人民币升值

郑联盛:卖方研究员与买方研究员



以经济散文传播经济学思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